新闻中心 首页新闻中心

老手艺的新引擎:借力AI推动海南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

2025-08-28 16:03   来源: 海南日报

李娜 任佳

我国传统手工艺是重要的民族文化瑰宝。在海南,从斑斓的黎族织锦、灵动的椰雕,到古朴的树皮布技艺,这些凝聚地方智慧、文化内涵与民族记忆的“手上功夫”,生动记录着过去的生产生活,成为联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重要纽带。然而,随着社会快速转型,人们生活消费方式发生改变,传统手工艺传承遭遇严峻挑战,部分珍贵技艺甚至濒临失传,亟待抢救保护。

数智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打开了新局面。借人工智能技术春风,不仅能突破传统手工艺记录的局限性,还能在创新设计、教育传播与产业升级中产生巨大效能,实现手工艺文化基因的活化利用。然而,实际操作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一面,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文化解读错误、文化寓意变迁、文化语义偏差现象时有发生,传统手工艺的核心元素与文化符号难以准确呈现,不仅未能广泛传播与传承,反而使保护发展遭遇困境。长此以往,珍贵的传统手工艺恐遭扭曲甚至失传。

那么,如何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守护传统手工艺的利器?构建“标准—转译—关联”三位一体传统手工艺知识图谱成为破解之道。

建立元数据标准,梳理传统手工艺的数据脉络。当前,海南传统手工艺标准术语体系不一致,重“形”轻“神”、偏“静”略“动”等问题突出,如黎锦中的“甘工鸟”图案蕴含的爱情故事鲜为人知,昌江黎陶的陶土配方、烧制火候等核心技艺缺乏系统记录。面对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手工艺资源,构建数字化领域元数据标准是当务之急。经过研究发现,海南传统手工艺按总体特征可创新性构建器物层(外表形态)、组织层(行为层面)、精神层(精神要素)三层级分类体系。按照这一分类,应围绕工艺技法、作品形态、文化表达、空间关系、精神内涵等核心维度,设计并建立元数据标准框架。具体来说,器物层元数据聚焦装饰图案、风格造型、文化符号等外在形态,建立专属档案。比如为黎锦“人形纹”标注清楚纹样的编织方法和色彩搭配。组织层元数据锁定传统工艺技法、工序流程、传承关系等行为动态过程,比如将制作椰雕的几十道工序进行完整记录。精神层元数据则聚焦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人文观念、神话历史等精神要素,比如除了收集黎锦中的“甘工鸟”图案,还将其关联的凄美爱情传说同时记录。这就如同给海南传统手工艺办了“数字户口本”,不仅使传统手工艺整理更有序、合理、全面,而且将一些零散的流程片段、技艺秘籍变成可永久保存、随时查阅的“活态宝藏”,让传统手工艺重焕生机。

转译“隐性知识”,破译传统手工艺密码。传统手工艺的精髓,往往藏在匠人的指尖、心口相传的秘诀之中,大多是没有文字记录的“隐性知识”。对此进行数字化记录,一要对“看得见”的器物层进行数字化资料收集。器物层以图像资料及音视频资料为主,一般采用人机联手实现语义“对齐”。比如,用高清设备拍摄黎锦纹样、椰雕作品,随后由专业团队将图像素材展开多维度标注,再通过智能系统分析图案特征,从而达到精准“翻译”器物形态的目的。二要对“摸得着”的技艺,即行为层及精神层进行数据转化。比如借助传感器记录、动态影像捕捉等人工采集手段,记录匠人雕刻手势,用录音笔保存经验口诀,把“烧陶要看火候”转化成具体的温度曲线和时间参数。这套“转译术”,不仅可以将传统手工艺中的行为、仪式、感官等隐性要素“显性化”,更避免了文化符号在流传中出现张冠李戴、寓意变形、内涵缺失等问题。

编织关联网络,堵住传统手工艺“失真漏洞”。当前,AI在解析海南传统手工艺时,常常闹出“误会”——比如,把黎锦中的图腾纹样误认为普通几何图案,将椰雕的渔网纹解读为单纯的装饰线条,这是知识关联薄弱导致的。研究表明,构建传统手工艺多模态知识关联网络,对解决这一问题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读懂”记录手工艺的文本、图像、音视频等不同形式的数据,从中提炼出关键语义信息,进行语义精准“对齐”,并构建统一的知识框架。再将与手工艺相关的文字描述、操作流程、细节特写、人物访谈等多模态数据进行融合,进一步关联到相关“知识节点”上。这样一来,比如搜索黎族“船型屋纹样”,不仅能查询到图案样式,还能看到编织手法演示,听到传奇神话,有力解决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断层、传承人与传统技艺关系脱钩的问题。

AI激活创新动能,让传统手艺“活”在当下。AI时代,传统手工艺领域依赖师徒口传心授、谱系记录实现传承与发展的旧模式已改变。知识图谱技术凭借强大的“翻译”能力,将语料库中大量难以传达的语义信息或者抽象关系与概念转化为图形结构,大幅降低理解门槛。同时,人工智能具备强大的语言理解能力,能“听懂”用户的问题类型和关键语义,知识图谱技术如同为手工艺知识装上“智能导航”,不仅让用户直接观察到隐形关系,而且通过语义理解及自动检索,给出精准答案,提升信息检索效率与查准率的同时,实现创新组合、政策匹配、文化语境等定向推荐。再者,传统手工艺知识图谱通过系统化梳理工艺技法、纹样符号等多元语料,更好地为AI创作赋能。这既可以激发使用者的创作灵感,创新方案设计,又能进行工艺还原,提供符合传统规范的数字化制作指导,避免文化失真,还可实现跨界创新,生成文化语义连贯的跨界作品。这种融合不仅解决了传统创作中“凭经验、缺系统”的痛点,更通过知识图谱的语义关联能力,确保AI创作始终扎根文化本源。

总之,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写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方式和路径,技术的飞速迭代必将伴随新的机遇与挑战。亟须敏锐洞察AI赋能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的关键瓶颈,守正创新,精准发力,有效激活海南传统手工艺在当代语境下的活态传承潜力与创新动能,让古老智慧绽放时代光彩。

【作者李娜工作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任佳工作单位:海南大学。本文系2023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于多模态知识图谱的山东传统手工艺知识组织与应用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23-xwkz-010)】